台灣高山茶
 
「高山茶」是台灣近幾年最熱門的茶品,在市面上常見許多茶冠上高山茶的名號,如高山烏龍茶、高山金萱茶、阿里山高山茶等。許多剛入門的茶友會以為高山茶是專指某些地方所生產的茗茶,就如同台北的文山包種茶、鹿谷的凍頂烏龍茶,但其實「高山茶」是與「平地茶」相對的一個概念名詞,並非專指否一地所製作的茶葉。
 
製茶理論就是了解茶在製造過程中,因為不同步驟所引發的各種物理、化學變化,進而知道如何靈活控制。
 
以海拔高度定義高山茶,是目前比較認同的說法。但在高度上,雖有人以海拔800公尺開始算起,但大體而言仍以生長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園所産製的茶葉稱爲高山茶。從產區海拔800公尺的凍頂烏龍茶到海拔2600公尺的大禹嶺茶,都有人歸類為高山茶。
 
高山茶會受到歡迎主要的因素,除了行銷人員的推廣,還要歸功於台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。台灣現有的高山茶園多是原本的林地、竹地開墾而來,多年的有機質堆積使得地力雄厚,能夠提供充足的養份,成為植茶的最佳地點。
 

 此外高山植茶還有下列兩項優勢,一是因爲高山氣候冷涼,早晚雲霧籠罩,平均日照短,導致茶樹芽葉中所含「兒茶素類」等苦澀成分降低,進而提高了「茶胺酸」及「可溶氮」等對甘味有貢獻的成分。二是由於日夜溫差大及長年午後雲霧遮蔽的緣故,使得茶樹的生長過於緩慢,讓茶葉具有芽葉柔軟,葉肉厚實,果膠質含量高等的優點。

 
高山茶生產上的困難處,首先是居高不下的種茶與製茶的人力成本;再者是高山茶菁必須現地現做,而高山地區午後經常性的起霧環境,時常影響後製茶葉的成功率,所以頂級的好茶,只能看老天的臉色,這些都是高山茶製作上需要克服之處。
 

(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)